Skip to content

我看见的世界--李飞飞自传

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我依然相信,科学是我的理想国度。

作为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留下深刻印迹的科学家,李飞飞的《我看见的世界》不仅是一部自传,更是一部关于科技与人性交融的史诗。这本书以她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个人经历为经,以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纬,编织出一幅既私密又宏大的画卷。她的故事从一名怀揣好奇心的少女开始,历经移民的艰辛、学术的磨砺,最终成为推动深度学习革命的关键人物。她不仅创造了 ImageNet 这一划时代的数据集,更在技术浪潮中不断追问:人工智能如何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?以下,我将带你走进她的世界,感受科技与人文的碰撞。

移民与逐梦

从中国到美国,李飞飞 15 岁时随家人移民,面对语言障碍和经济窘迫,她在餐厅打工、在干洗店帮忙,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。

“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我依然相信,科学是我的理想国度。”

ImageNet 的诞生

2009 年,李飞飞创建 ImageNet,包含 1500 万张图片、2.2 万个类别,成为计算机视觉突破的基石,开启深度学习革命。

“ImageNet 不仅是一个数据集,它是一个假设,赌的是机器智能的第一步在于沉浸于完整的视觉世界。”

以人为本的理念

从母亲病床上的提问到 AI4ALL 公益项目,李飞飞始终强调人工智能需尊重人类尊严,推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。

“人工智能的未来,必须从科学性走向人性,尊重个体的尊严。”

移民与逐梦:从边缘到中心

跨越鸿沟的起点

李飞飞的故事始于 1992 年,那个 15 岁的少女随父母从中国成都来到美国新泽西州帕西帕尼。移民生活如同一场生存的考验:从成都的中产家庭到美国的贫困边缘,居住空间急剧缩小,父母从知识分子沦为半体力劳动者,她自己则需要在中餐馆打工 12 小时,每小时仅赚 2 美元。语言障碍让每节课都像英语考试,厚重的字典成为她的“第二大脑”。数据显示,初到美国的第一年,她完成一份作业的时间是国内的三倍,这种文化与经济上的双重冲击几乎令人窒息。

移民初期的生活压力对比

“移民经历的不确定性像阴影笼罩,机会遥不可及,但我从未停止追逐。”

然而,正是这种边缘状态激发了她内心的韧性。在父亲的乐观与母亲的知识分子气质影响下,她对科学的好奇心从未熄灭。高中时期,数学老师萨贝拉一家的关怀让她找到归属感,也让她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中重拾追梦的勇气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,边缘并非终点,而是通往中心的起点。移民的艰辛不仅是生活的重压,更是塑造她对“以人为本”理念的深刻体悟——科技若不能服务于最脆弱的人群,又有何意义?

逐梦的总结

从成都到帕西帕尼,李飞飞的移民之路是一场对自我与现实的抗争。她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,更映射出无数移民家庭在异乡求生的缩影。正是这些底层生活的磨砺,让她日后在人工智能领域始终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。她用行动证明,无论起点如何,只要心怀北极星,梦想终会照亮前路。

ImageNet 的诞生:视觉世界的革命

数据驱动的突破

2009 年,李飞飞在斯坦福大学主导创建了 ImageNet,这一数据集包含 1500 万张图片,涵盖 2.2 万个类别,由来自 167 个国家的 4.8 万名志愿者标注完成。这不仅是当时最大的图像数据库,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里程碑。2012 年,AlexNet 在 ImageNet 挑战赛中以 85%的准确率碾压对手,标志着深度学习革命的开启。以下是 ImageNet 规模与影响力的直观呈现:

ImageNet 与其他数据集规模对比

“ImageNet 是一个赌注,赌的是机器智能的第一步在于沉浸于完整的视觉世界。”

ImageNet 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。李飞飞回忆,项目初期几乎无人支持,预计完成时间长达 19 年,直到引入亚马逊土耳其机器人众包平台,时间才缩短至不到 1 年。她的坚持源于一个信念:数据是智能的土壤,唯有丰富的视觉世界才能孕育真正的机器感知。这一突破不仅改变了算法研究的范式,更让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。

视觉革命的总结

ImageNet 不仅是技术成就,更是李飞飞对“北极星”的追逐——让机器熟悉视觉世界。她的努力证明,数据的多样性与规模是人工智能突破的关键。AlexNet 的成功验证了她的假设,也为后续的深度学习浪潮奠定了基础。然而,她并未止步于技术本身,而是进一步思考:当机器“看见”世界时,是否也能理解人类的意义?

以人为本的理念: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未来

从个人到社会的关怀

李飞飞的人文关怀源于母亲病床上的提问:“人工智能还能做哪些事来帮助别人?”这让她将研究转向医疗领域的环境智能,开发智能传感器以减少护理失误,保护患者尊严。她与阿尼合作的论文显示,美国每年因医疗失误死亡人数高达 10 万,其中许多本可避免。她的目标是让技术成为医护人员的“第三只眼”,而非监视工具。

母亲的启发

母亲在病床上的提问促使李飞飞思考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,开启环境智能研究。

2015-01-01

AI4ALL 的创立

创立非营利组织 AI4ALL,向高中女生及少数群体开放人工智能教育,推动行业多样性。

2017-06-01

斯坦福 HAI 成立

成立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(HAI),倡导跨学科合作,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福祉。

2019-03-01

“个体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,任何算法都无法优化这一变量。”

从 AI4ALL 项目到斯坦福 HAI(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),李飞飞不断扩展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。她意识到,人工智能的偏见(如雅虎和谷歌的种族标签错误)源于数据与行业的代表性不足。因此,她致力于让更多女性和少数群体参与科技领域,确保技术不会成为少数人的特权。

人文关怀的总结

李飞飞的以人为本理念是《我看见的世界》的核心。从母亲的病痛到全球的伦理挑战,她始终强调人工智能必须尊重人类尊严。她的努力不仅限于技术创新,更在于重塑行业的价值观。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她提出下一颗北极星:让人工智能从科学性走向人性。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使命,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。